为了帮助我们学生选定未来的发展方向,强化对职业技能的认识,需要对工作内容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,为此学校特意为我们大一学生准备了小学期认知实习课程。
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的我们,虽然已经初步脱离高中那种懵懂而脱离社会的备考状态,但是对于社会还是难以直接适应,对于是否考研、是否工作都很难下定决心。这时候正好需要这次认知实习的经历,帮助我们填补想象中人生的未来的空缺。
虽然这次因为疫情,我们没办法像往届学长那样直接深入企业去参观实习,零距离接触计科人未来职业的模样,但是既然学校提供了这次机会,能够把互联网企业和本校科研成果在讲座中介绍给我们同学们,就一定要好好利用好这次机会。
在开始实习之前,我就对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:
我现在的职业规划、学习计划等对于未来的计划是否足够完善了呢?是否可以通过这次认知实习让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等更加明确呢?
我现在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呢?是否应该继续向这个方向努力呢?
我能够从这些前辈这里学习到多少知识呢?他们的成长历程对于我来说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呢?
我对于目前计算机学的各个方向的认识是否正确呢?是否已经能够达到我应该达到的对科技前沿技术的理解水平了呢?
希望在听完讲座之后,这些问题都一一有了答案。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,就是我实习的目的了。
王轩院士:互联网科技与隐私保护
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,数字互联网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甚至是很大一部分。在这种互联网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候,个人隐私往往出于利益而被滥用,甚至被恶意使用。
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直接就说,“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,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。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、安全或者效率。在很多情况下,他们就愿意这么做。”
通过王轩院士的介绍,我才知道原来个人隐私是许多企业摇钱树一般的存在。
手机上那些我们原来看起来不值一提的数据,被各种APP连续不断地收集,之后就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画像。我们居然就处于这样24小时不间断的“监听”当中,但是我们的态度却是视若无物——“习惯了”。
王轩院士还向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“网络迷踪”的过程:从被发布在网上的向火车窗外拍摄的10秒钟的照片,推测出这段视频的拍摄地点、拍摄时间,甚至是航班架次、火车车次。网络上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“网络迷踪”的视频。很难想象,网络上、手机上的APP就是通过手机上收集的这些微小的信息,逐渐构建起对所有互联网用户的“监听”。而如果有恶意软件被安装到了手机上,甚至可以通过这样的精准定位进行电信诈骗,或者是进行人身伤害。
在国内APP这样内卷式收集用户隐私的风暴中,我们能做什么呢?我们应该正确使用手机的隐私保护功能,不胡乱下载使用可能危害自身隐私的APP,而更加重要的是,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未来都将进入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企业,进入现在的我们看来在隐私问题上兴风作浪的企业当中,只有我们都在心里认识到隐私保护的重要性,把保护隐私这一良知融入到未来的工作中,融入到自己的团队的每一个产品当中,融入到每一行代码中,我们才能获得这场旷日持久的隐私保护的战争的胜利。
王轩院士在讲座最后批评了同学们听课不认真的问题。我认为同学们在听讲座的时候应当认真,而不是仅仅当做做自己的事情的背景音。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情,不然就会得不偿失。
张海军院士:AI技术介绍以及其在视链学习方面的应用